0X000000ED藍屏一般是因為一些錯誤的操作,導致電腦超負荷運行,導致電腦死機了。
解決的具體步驟如下:
需要準備的材料分別是:電腦、
1、首先打開電腦,點擊打開左下角開始中的“運行”,之后輸入“CMD”回車確定。
2、然后在彈出來的窗口中點擊輸入“bcdedit/set{default}osdeviceboot”,之后回車確定。
3、然后在彈出來的窗口中點擊輸入“bcdedit/set{default}deviceboot”,回車確定,之后再輸入“bcdedit/set{default}detecthal1”,回車確定,重啟電腦即可。
藍屏錯誤代碼0x00000010d通常是由于硬件故障引起的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:
檢查硬件設備:關閉電腦并檢查硬件設備,如內存條、硬盤、顯卡等是否松動或損壞,如果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可以重新安裝或更換硬件設備。
進行系統(tǒng)還原:如果您最近安裝了新軟件或更新了系統(tǒng),嘗試使用系統(tǒng)還原來還原系統(tǒng)到以前正常的狀態(tài)。
更新驅動程序:檢查所有硬件設備的驅動程序是否最新,如果不是最新版本,可以下載并安裝最新的驅動程序。
運行病毒掃描:運行殺毒軟件對計算機進行病毒掃描,以排除病毒感染引起的問題。
1、重新啟動計算機,當出現(xiàn)可用的操作系統(tǒng)列表時,按F8鍵,在Windows高級選項菜單屏幕上,選擇"最后一次正確的配置",按回車鍵。
2、將BIOS恢復到出廠默認設置,有條件可升級刷新BIOS。
3、將內存拔下,清理插槽,用橡皮擦金手指,再插上插緊;檢查內存質量是否有問題或不兼容,換掉有問題的內存。
4、檢查并修復硬盤錯誤,開始--運行---輸入Chkdsk/r(/前有個空格)--確定-在“是否計劃在下次系統(tǒng)重新啟動時檢查這個卷”,打Y-重新啟動計算機。
5、整理磁盤碎片。我的電腦—右擊要整理磁盤碎片的驅動器—屬性—工具--選擇整理的磁盤打開“磁盤碎片整理程序”窗口—分析—碎片整理—系統(tǒng)即開始整理,完成后系統(tǒng)會通知你。
6、把最新安裝的硬件、軟件卸下,更換新硬件,軟件換個版本。
建議重新安裝電腦系統(tǒng)即可,首先制作一個u盤啟動盤,步驟:
1、u啟動v6.3版u盤啟動盤制作工具,
2、一個容量大于4G的u盤,便于系統(tǒng)鏡像文件存放,
第一步,
把準備的u盤插在電腦usb接口上,然后打開u啟動v6.3版u盤啟動盤制作工具,工具會自動選擇插入電腦的u盤,其它屬性建議按默認設置,再點擊“一鍵制作啟動u盤”按鈕。
第二步,
隨即彈出執(zhí)行此操作會刪除u盤中所有數(shù)據(jù),且不可恢復的警告提示,點擊“確定”按鈕,繼續(xù)操作。
第三步。
耐心等待u啟動相關數(shù)據(jù)完成寫入u盤即可。
第四步。
直到彈出一鍵制作啟動u盤完成信息提示,點擊“是”按鈕繼續(xù)。
分析原因:0x0000000ED,這是代表硬盤出現(xiàn)不兼容,或者出現(xiàn)壞道,還有損壞的問題,而導至出現(xiàn)的藍屏現(xiàn)象。
處理方法:
第一步:關閉電源,打開主機將硬盤的數(shù)據(jù)線和電源線撥下來,然后重新插回,有時候這樣可以解決因為接觸不良,導至的不讀盤而形成的藍屏。
第二步:如果電腦能進系統(tǒng),可以這樣處理一下:在開始-"運行"中輸入"chkdsk/r"來檢查并修復磁盤錯誤,也可以的修復的.這樣可以解決因強行關機,非法關機,導到磁盤出現(xiàn)的藍屏現(xiàn)象。
第三步:由于硬盤出現(xiàn)壞道,當讀盤到壞道處,就會導至藍屏現(xiàn)象,特別是出現(xiàn)在磁盤的開頭,這種藍屏現(xiàn)象更明顯(常出現(xiàn)在不能進系統(tǒng)),一般遇上這種藍屏,一般可以按下面的方法處理:
用帶有PE的U盤啟動盤(大白菜U盤啟動盤),開機按下F12鍵或者開機按下DEL進入到BIOS中,設好第一啟動項為U盤,進入U盤,然后再進入WINPE中(WIN2003PE加強版或者WIN8PE),找到一個叫diskgenius的軟件,打開這個軟件,找到你的“硬盤”,選中你的硬盤,點右鍵,會彈出一個下拉列框,上面就有一個“硬盤的檢測和修復”,點擊這個硬盤檢測和修復就可以幫你檢查硬盤壞道,并修復這個硬盤的壞道。修復好后,就不會出現(xiàn)藍屏了。
第三步,如果按上面二步都做了,還是藍屏,可以用帶PE的U盤,進入U盤中的PE中,打開DOS工具箱,然后選擇HDD軟件,對硬盤進行低格來修復,如果這樣做了還是藍屏,一般硬盤就出現(xiàn)損壞了,無法修復,只能更換硬盤。
本文分類:科技
瀏覽次數(shù):633次瀏覽
發(fā)布日期:2023-04-28 18:51:04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tbamed.com/net/6c9ecb197c0aa750210cb906dba237d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