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總線接口來分,有ISA、PCI、AGP、PCI-E,現(xiàn)在主流顯卡是PCI-E的。
從芯片品牌來分,主流顯卡是NVIDIA、AMD,還有一些比較不常見的像Matrox、S3(現(xiàn)已被VIA收購)等等。
從顯卡的獨立性來分,有獨立顯卡和整合顯卡。
從顯卡的代數(shù)來分,有DirectX1顯卡、DX2、DX3、DX5、DX6、DX7、DX8、DX8.1、DX9、DX9.0b、DX9.0c、DX10、DX10.1和DX11顯卡,現(xiàn)在主流的是DX10顯卡和DX11顯卡。
獨立顯卡筆記本電腦推薦:
1、華碩天選2
華碩天選2推薦機型搭載英特爾11代酷睿i7-11800H處理器、16GB內(nèi)存、512GB固態(tài)硬盤以及RTX3060獨立顯卡,屏幕尺寸為15.6英寸。這款機器在配色和設計方面也迎合了年輕人喜好,日蝕灰、魔幻青配色各有特色,而且都很受學生用戶喜愛。再加上“天選姬”這個頗具開創(chuàng)性的二次元虛擬代言人,大家對華碩天選2的好感度自然會提升一大截。
2、惠普暗影精靈7
推薦機型配置英特爾11代酷睿i7-11800H處理器、16GB內(nèi)存、512GB固態(tài)硬盤以及RTX3060獨立顯卡,屏幕尺寸升級至16.1英寸,支持Thunderbolt4接口和Wi-Fi6無線網(wǎng)卡。
3、聯(lián)想拯救者Y7000
學生用戶群體中的另一大口碑“怪獸”就是拯救者系列了。今年的聯(lián)想拯救者Y7000延續(xù)高標準,F(xiàn)n+Q野獸模式促使性能釋放更加充分,再加上PCIe4.0SSD加持,這款產(chǎn)品在性能體驗方面再次收獲廣泛好評。推薦機型搭載英特爾11代酷睿i5-11400H處理器,16GB內(nèi)存,512GB固態(tài)硬盤以及RTX3050獨立顯卡。
4、Acer暗影騎士·擎
要說傳統(tǒng)游戲本品牌里比較擅長做性價比的,Acer多半是繞不開,Acer推出的暗影騎士·擎系列新品延續(xù)了系列高性價比特性,對于追求高性價比的學生朋友來說相當有吸引力。推薦機型搭載英特爾11代酷睿i7-11800H處理器,16GB內(nèi)存,512GB固態(tài)硬盤以及RTX3060獨立顯卡。
5、雷神ZERO
上半年游戲本市場里的黑馬之一,莫過于雷神ZERO。不夸張的說,這款機器在各方面都超出了預期,因此很快就獲得了不少用戶認可。推薦機型搭載英特爾11代酷睿i7-11800H處理器,16GB內(nèi)存,512GB固態(tài)硬盤以及RTX3060獨立顯卡,并且支持Wi-Fi6和Thunderbolt4。
就兩種,一種是核顯(當前都是CPU內(nèi)部自帶核顯,以前的主板芯片組內(nèi)置核顯的筆記本,基本沒有能亮的了,弄亮也價值幾十元)。
一種是獨立顯卡,獨顯絕大多數(shù)也是焊在主板上的不能更換(少數(shù)很高端的獨顯是通過卡槽連接,能夠像臺式機顯卡一樣更換),只是單獨的顯卡GPU芯片。
電腦顯卡N卡和A卡分別指的是NVIDIA(英偉達)和ATI(已被AMD合并)這兩個最大的顯卡廠商所生產(chǎn)的顯卡產(chǎn)品。它們在電腦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樣的,只是品牌不同而已。
作為全球最大的二大顯卡廠商,N卡和A卡各有所長。N卡長處在游戲方面(游戲中的人物運動及場景切換),A卡長處在畫質方面(畫面紋理精細及色彩渲染)。
擴展資料:
1、N卡的優(yōu)勢和A卡的劣勢:N卡的GPU中每個流處理器都具有完整的ALU(算術邏輯單元)功能,在發(fā)出一條操作指令時每個流處理器都能充分工作。
而A卡的GPU中每個流處理器的5個流處理單元都是固定的,不能拆開重組,如果在處理純4D指令的時候,每個流處理器只能處理一條4D指令,有一個流處理器單元閑置,但卻無法加入其他組合來共同工作。
簡單地說,一個指令任務派發(fā)下來的時候,N卡的GPU是需要1個“人”獨立工作即可完成。而A卡的GPU則需要5個“人”。
結組工作才能完成ATI的人數(shù)雖然多,但這5個“人”中有可能會有4個“人”閑置,因為這4個"人"不具有獨立完整的ALU功能,不能執(zhí)行函數(shù)運算,浮點運算和Multipy運算。
2、ATI的設計也有其顯著的特點——浮點運算能力強大。也就是說如果單純比拼顯示核心在浮點運算上的能力的話,可能ATI則要強一些,在目前GPGPU(通用圖形處理器)項目應用比較多的科學計算方面,理論上能適應GPU和CPU融臺的趨勢。
從性價比來說:A卡會更具有性價比。2012年前A卡在影音和圖形設計方面會比N卡來得出色。而N卡在游戲性能方面則是勝出。
本文分類:科技
瀏覽次數(shù):1409次瀏覽
發(fā)布日期:2023-04-06 18:36:09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tbamed.com/net/3af09b7f02f6619271866ab1414b686c.html